一、据《环球时报》等多家媒体报道,中国正在西藏高原地区建立无人机试飞场。高原试飞场的建立,标志着中国无人机发展迈上新台阶。
在西藏地区筹建无人机高原试飞基地,将对无人机的高原飞行品质产生重大影响。毕竟,这里环境特殊,使用条件相对恶劣。在这种条件下,即使在内地或一般状态下表现优异的无人机,其实际表现仍需验证。无人机的机体结构、材料选择,包括空气动力学的基本设计,都需要进行调整。高原地区的温度、环境以及高空不同方向的风速变化较大,无人机能否在高原地区形成良好的飞行品质,都要通过这个试飞场进行实测和评估。

我国在高原地区无人机的应用前景非常明确。高原地区地面交通面临较大障碍,交通网络不够发达,许多点位公路无法覆盖。地面车辆受功率、载重等因素限制,也存在较大问题,且速度相对较慢。如果无人机能够适应高原飞行环境,快速抵达每一个点位,未来在西藏及其他高原地区形成无人机网络,以空中交通方式实现情报侦察、物资输送及其他空中保障任务,将带来巨大变革。
二、在巴音布鲁克草原,中国气象局的大型无人机正进行高空增雨作业。2个小时内,这些翼展达20.2米的"双尾蝎A"无人机可播撒碘化银催化剂覆盖2万平方公里云层。2024年,新疆通过飞机、火箭、烟炉等立体作业,人工增水14.41亿立方米,相当于7个天池蓄水量,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梭梭林存活率提高40%。在昆仑山北坡,世界海拔最高的云水资源监测平台实时传输数据,使人工增雨效率提升至1:6.9的投入产出比。

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数据令人振奋:通过人工影响天气和植被修复,2024年沙漠南缘沙尘暴日数较2000年减少62%。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研发的尘卷风模拟装置,揭示了沙漠扬尘的微观机制,使沙尘预报准确率提升至85%。在策勒县治沙站,可以清晰看到一条"气象防护带"-由耐旱植物与人工增雨形成的生态屏障,使流沙后退20公里,保护了30万亩绿洲农田。
2024年新疆粮食单产达524公斤/亩,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0公斤,气象科技功不可没。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玛纳斯试验站,农田小气候观测仪每30秒传输一次数据,结合卫星遥感,生成"作物需水图谱",使灌溉用水减少25%。针对2025年春季频发的干热风,气象部门开发的"麦浪防御系统"提前72小时预警,指导农户喷施抗逆剂,使小麦减产幅度从15%控制在3%以内。
